一、ConcurrentSkipListMap介绍
ConcurrentSkipListMap是线程安全的有序的哈希表,适用于高并发的场景。
ConcurrentSkipListMap和TreeMap,它们虽然都是有序的哈希表。但是,第一,它们的线程安全机制不同,TreeMap是非线程安全的,而ConcurrentSkipListMap是线程安全的。第二,ConcurrentSkipListMap是通过跳表实现的,而TreeMap是通过红黑树实现的。
关于跳表(Skip List),它是平衡树的一种替代的数据结构,但是和红黑树不相同的是,跳表对于树的平衡的实现是基于一种随机化的算法的,这样也就是说跳表的插入和删除的工作是比较简单的。
二、ConcurrentSkipListMap原理和数据结构
ConcurrentSkipListMap的数据结构,如下图所示:
说明:
先以数据“7,14,21,32,37,71,85”序列为例,来对跳表进行简单说明。
跳表分为许多层(level),每一层都可以看作是数据的索引,这些索引的意义就是加快跳表查找数据速度。每一层的数据都是有序的,上一层数据是下一层数据的子集,并且第一层(level 1)包含了全部的数据;层次越高,跳跃性越大,包含的数据越少。
跳表包含一个表头,它查找数据时,是从上往下,从左往右进行查找。现在“需要找出值为32的节点”为例,来对比说明跳表和普遍的链表。
情况1:链表中查找“32”节点,路径如下图
情况2:跳表中查找“32”节点,路径如下图
忽略索引垂直线路上路径的情况下,只需要2步(红色部分表示路径)。
下面说说Java中ConcurrentSkipListMap的数据结构。
(01) ConcurrentSkipListMap继承于AbstractMap类,也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哈希表。
(02) Index是ConcurrentSkipListMap的内部类,它与“跳表中的索引相对应”。HeadIndex继承于Index,ConcurrentSkipListMap中含有一个HeadIndex的对象head,head是“跳表的表头”。
(03) Index是跳表中的索引,它包含“右索引的指针(right)”,“下索引的指针(down)”和“哈希表节点node”。node是Node的对象,Node也是ConcurrentSkipListMap中的内部类。
三、ConcurrentSkipListMap函数列表
// 构造一个新的空映射,该映射按照键的自然顺序进行排序。
ConcurrentSkipListMap()
// 构造一个新的空映射,该映射按照指定的比较器进行排序。
ConcurrentSkipListMap(Comparator<? super K> comparator)
// 构造一个新映射,该映射所包含的映射关系与给定映射包含的映射关系相同,并按照键的自然顺序进行排序。
ConcurrentSkipListMap(Map<? extends K,? extends V> m)
// 构造一个新映射,该映射所包含的映射关系与指定的有序映射包含的映射关系相同,使用的顺序也相同。
ConcurrentSkipListMap(SortedMap<K,? extends V> m)
// 返回与大于等于给定键的最小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条目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ceilingEntry(K key)
// 返回大于等于给定键的最小键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键,则返回 null。
K ceilingKey(K key)
// 从此映射中移除所有映射关系。
void clear()
// 返回此 ConcurrentSkipListMap 实例的浅表副本。
ConcurrentSkipListMap<K,V> clone()
// 返回对此映射中的键进行排序的比较器;如果此映射使用键的自然顺序,则返回 null。
Comparator<? super K> comparator()
// 如果此映射包含指定键的映射关系,则返回 true。
boolean containsKey(Object key)
// 如果此映射为指定值映射一个或多个键,则返回 true。
boolean containsValue(Object value)
// 返回此映射中所包含键的逆序 NavigableSet 视图。
NavigableSet<K> descendingKeySet()
// 返回此映射中所包含映射关系的逆序视图。
ConcurrentNavigableMap<K,V> descendingMap()
// 返回此映射中所包含的映射关系的 Set 视图。
Set<Map.Entry<K,V>> entrySet()
// 比较指定对象与此映射的相等性。
boolean equals(Object o)
// 返回与此映射中的最小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该映射为空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firstEntry()
// 返回此映射中当前第一个(最低)键。
K firstKey()
// 返回与小于等于给定键的最大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键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floorEntry(K key)
// 返回小于等于给定键的最大键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键,则返回 null。
K floorKey(K key)
// 返回指定键所映射到的值;如果此映射不包含该键的映射关系,则返回 null。
V get(Object key)
// 返回此映射的部分视图,其键值严格小于 toKey。
ConcurrentNavigableMap<K,V> headMap(K toKey)
// 返回此映射的部分视图,其键小于(或等于,如果 inclusive 为 true)toKey。
ConcurrentNavigableMap<K,V> headMap(K toKey, boolean inclusive)
// 返回与严格大于给定键的最小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键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higherEntry(K key)
// 返回严格大于给定键的最小键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键,则返回 null。
K higherKey(K key)
// 如果此映射未包含键-值映射关系,则返回 true。
boolean isEmpty()
// 返回此映射中所包含键的 NavigableSet 视图。
NavigableSet<K> keySet()
// 返回与此映射中的最大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该映射为空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lastEntry()
// 返回映射中当前最后一个(最高)键。
K lastKey()
// 返回与严格小于给定键的最大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键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lowerEntry(K key)
// 返回严格小于给定键的最大键;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键,则返回 null。
K lowerKey(K key)
// 返回此映射中所包含键的 NavigableSet 视图。
NavigableSet<K> navigableKeySet()
// 移除并返回与此映射中的最小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该映射为空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pollFirstEntry()
// 移除并返回与此映射中的最大键关联的键-值映射关系;如果该映射为空,则返回 null。
Map.Entry<K,V> pollLastEntry()
// 将指定值与此映射中的指定键关联。
V put(K key, V value)
// 如果指定键已经不再与某个值相关联,则将它与给定值关联。
V putIfAbsent(K key, V value)
// 从此映射中移除指定键的映射关系(如果存在)。
V remove(Object key)
// 只有目前将键的条目映射到给定值时,才移除该键的条目。
boolean remove(Object key, Object value)
// 只有目前将键的条目映射到某一值时,才替换该键的条目。
V replace(K key, V value)
// 只有目前将键的条目映射到给定值时,才替换该键的条目。
boolean replace(K key, V oldValue, V newValue)
// 返回此映射中的键-值映射关系数。
int size()
// 返回此映射的部分视图,其键的范围从 fromKey 到 toKey。
ConcurrentNavigableMap<K,V> subMap(K fromKey, boolean fromInclusive, K toKey, boolean toInclusive)
// 返回此映射的部分视图,其键值的范围从 fromKey(包括)到 toKey(不包括)。
ConcurrentNavigableMap<K,V> subMap(K fromKey, K toKey)
// 返回此映射的部分视图,其键大于等于 fromKey。
ConcurrentNavigableMap<K,V> tailMap(K fromKey)
// 返回此映射的部分视图,其键大于(或等于,如果 inclusive 为 true)fromKey。
ConcurrentNavigableMap<K,V> tailMap(K fromKey, boolean inclusive)
// 返回此映射中所包含值的 Collection 视图。
Collection<V> values()
四、ConcurrentSkipListMap源码分析
1. 添加
下面以put(K key, V value)为例,对ConcurrentSkipListMap的添加方法进行说明。
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
if (value == null)
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();
return doPut(key, value, false);
}
实际上,put()是通过doPut()将key-value键值对添加到ConcurrentSkipListMap中的。
doPut()的源码如下:
private V doPut(K k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) {
Comparable<? super K> key = comparable(kkey);
for (;;) {
// 找到key的前继节点
Node<K,V> b = findPredecessor(key);
// 设置n为“key的前继节点的后继节点”,即n应该是“插入节点”的“后继节点”
Node<K,V> n = b.next;
for (;;) {
if (n != null) {
Node<K,V> f = n.next;
// 如果两次获得的b.next不是相同的Node,就跳转到”外层for循环“,重新获得b和n后再遍历。
if (n != b.next)
break;
// v是“n的值”
Object v = n.value;
// 当n的值为null(意味着其它线程删除了n);此时删除b的下一个节点,然后跳转到”外层for循环“,重新获得b和n后再遍历。
if (v == null) { // n is deleted
n.helpDelete(b, f);
break;
}
// 如果其它线程删除了b;则跳转到”外层for循环“,重新获得b和n后再遍历。
if (v == n || b.value == null) // b is deleted
break;
// 比较key和n.key
int c = key.compareTo(n.key);
if (c > 0) {
b = n;
n = f;
continue;
}
if (c == 0) {
if (onlyIfAbsent || n.casValue(v, value))
return (V)v;
else
break; // restart if lost race to replace value
}
// else c < 0; fall through
}
// 新建节点(对应是“要插入的键值对”)
Node<K,V> z = new Node<K,V>(kkey, value, n);
// 设置“b的后继节点”为z
if (!b.casNext(n, z))
break; // 多线程情况下,break才可能发生(其它线程对b进行了操作)
// 随机获取一个level
// 然后在“第1层”到“第level层”的链表中都插入新建节点
int level = randomLevel();
if (level > 0)
insertIndex(z, level);
return null;
}
}
}
说明:doPut() 的作用就是将键值对添加到“跳表”中。
要想搞清doPut(),首先要弄清楚它的主干部分 —— 我们先单纯的只考虑“单线程的情况下,将key-value添加到跳表中”,即忽略“多线程相关的内容”。它的流程如下:
- 第1步:找到“插入位置”。
即,找到“key的前继节点(b)”和“key的后继节点(n)”;key是要插入节点的键。
- 第2步:新建并插入节点。
即,新建节点z(key对应的节点),并将新节点z插入到“跳表”中(设置“b的后继节点为z”,“z的后继节点为n”)。
- 第3步:更新跳表。
即,随机获取一个level,然后在“跳表”的第1层~第level层之间,每一层都插入节点z;在第level层之上就不再插入节点了。若level数值大于“跳表的层次”,则新建一层。
主干部分“对应的精简后的doPut()的代码”如下:
private V doPut(K k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) {
Comparable<? super K> key = comparable(kkey);
for (;;) {
// 找到key的前继节点
Node<K,V> b = findPredecessor(key);
// 设置n为key的后继节点
Node<K,V> n = b.next;
for (;;) {
// 新建节点(对应是“要被插入的键值对”)
Node<K,V> z = new Node<K,V>(kkey, value, n);
// 设置“b的后继节点”为z
b.casNext(n, z);
// 随机获取一个level
// 然后在“第1层”到“第level层”的链表中都插入新建节点
int level = randomLevel();
if (level > 0)
insertIndex(z, level);
return null;
}
}
}
2. 删除
下面以remove(Object key)为例,对ConcurrentSkipListMap的删除方法进行说明。
public V remove(Object key) {
return doRemove(key, null);
}
实际上,remove()是通过doRemove()将ConcurrentSkipListMap中的key对应的键值对删除的。
doRemove()的源码如下:
final V doRemove(Object okey, Object value) {
Comparable<? super K> key = comparable(okey);
for (;;) {
// 找到“key的前继节点”
Node<K,V> b = findPredecessor(key);
// 设置n为“b的后继节点”(即若key存在于“跳表中”,n就是key对应的节点)
Node<K,V> n = b.next;
for (;;) {
if (n == null)
return null;
// f是“当前节点n的后继节点”
Node<K,V> f = n.next;
// 如果两次读取到的“b的后继节点”不同(其它线程操作了该跳表),则返回到“外层for循环”重新遍历。
if (n != b.next) // inconsistent read
break;
// 如果“当前节点n的值”变为null(其它线程操作了该跳表),则返回到“外层for循环”重新遍历。
Object v = n.value;
if (v == null) { // n is deleted
n.helpDelete(b, f);
break;
}
// 如果“前继节点b”被删除(其它线程操作了该跳表),则返回到“外层for循环”重新遍历。
if (v == n || b.value == null) // b is deleted
break;
int c = key.compareTo(n.key);
if (c < 0)
return null;
if (c > 0) {
b = n;
n = f;
continue;
}
// 以下是c=0的情况
if (value != null && !value.equals(v))
return null;
// 设置“当前节点n”的值为null
if (!n.casValue(v, null))
break;
// 设置“b的后继节点”为f
if (!n.appendMarker(f) || !b.casNext(n, f))
findNode(key); // Retry via findNode
else {
// 清除“跳表”中每一层的key节点
findPredecessor(key); // Clean index
// 如果“表头的右索引为空”,则将“跳表的层次”-1。
if (head.right == null)
tryReduceLevel();
}
return (V)v;
}
}
}
说明:doRemove()的作用是删除跳表中的节点。
和doPut()一样,我们重点看doRemove()的主干部分,了解主干部分之后,其余部分就非常容易理解了。下面是“单线程的情况下,删除跳表中键值对的步骤”:
- 第1步:找到“被删除节点的位置”。
即,找到“key的前继节点(b)”,“key所对应的节点(n)”,“n的后继节点f”;key是要删除节点的键。
- 第2步:删除节点。
即,将“key所对应的节点n”从跳表中移除 – 将“b的后继节点”设为“f”!
- 第3步:更新跳表。
即,遍历跳表,删除每一层的“key节点”(如果存在的话)。如果删除“key节点”之后,跳表的层次需要-1;则执行相应的操作!
主干部分“对应的精简后的doRemove()的代码”如下:
final V doRemove(Object okey, Object value) {
Comparable<? super K> key = comparable(okey);
for (;;) {
// 找到“key的前继节点”
Node<K,V> b = findPredecessor(key);
// 设置n为“b的后继节点”(即若key存在于“跳表中”,n就是key对应的节点)
Node<K,V> n = b.next;
for (;;) {
// f是“当前节点n的后继节点”
Node<K,V> f = n.next;
// 设置“当前节点n”的值为null
n.casValue(v, null);
// 设置“b的后继节点”为f
b.casNext(n, f);
// 清除“跳表”中每一层的key节点
findPredecessor(key);
// 如果“表头的右索引为空”,则将“跳表的层次”-1。
if (head.right == null)
tryReduceLevel();
return (V)v;
}
}
}
3. 获取
下面以get(Object key)为例,对ConcurrentSkipListMap的获取方法进行说明。
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
return doGet(key);
}
doGet的源码如下:
private V doGet(Object okey) {
Comparable<? super K> key = comparable(okey);
for (;;) {
// 找到“key对应的节点”
Node<K,V> n = findNode(key);
if (n == null)
return null;
Object v = n.value;
if (v != null)
return (V)v;
}
}
说明:doGet()是通过findNode()找到并返回节点的。
private Node<K,V> findNode(Comparable<? super K> key) {
for (;;) {
// 找到key的前继节点
Node<K,V> b = findPredecessor(key);
// 设置n为“b的后继节点”(即若key存在于“跳表中”,n就是key对应的节点)
Node<K,V> n = b.next;
for (;;) {
// 如果“n为null”,则跳转中不存在key对应的节点,直接返回null。
if (n == null)
return null;
Node<K,V> f = n.next;
// 如果两次读取到的“b的后继节点”不同(其它线程操作了该跳表),则返回到“外层for循环”重新遍历。
if (n != b.next) // inconsistent read
break;
Object v = n.value;
// 如果“当前节点n的值”变为null(其它线程操作了该跳表),则返回到“外层for循环”重新遍历。
if (v == null) { // n is deleted
n.helpDelete(b, f);
break;
}
if (v == n || b.value == null) // b is deleted
break;
// 若n是当前节点,则返回n。
int c = key.compareTo(n.key);
if (c == 0)
return n;
// 若“节点n的key”小于“key”,则说明跳表中不存在key对应的节点,返回null
if (c < 0)
return null;
// 若“节点n的key”大于“key”,则更新b和n,继续查找。
b = n;
n = f;
}
}
}
说明:findNode(key)的作用是在返回跳表中key对应的节点;存在则返回节点,不存在则返回null。
先弄清函数的主干部分,即抛开“多线程相关内容”,单纯的考虑单线程情况下,从跳表获取节点的算法。
- 第1步:找到“被删除节点的位置”。
根据findPredecessor()定位key所在的层次以及找到key的前继节点(b),然后找到b的后继节点n。
- 第2步:根据“key的前继节点(b)”和“key的前继节点的后继节点(n)”来定位“key对应的节点”。
具体是通过比较“n的键值”和“key”的大小。如果相等,则n就是所要查找的键。